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事先规划并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EMBA、MBA等主流商业管理教育均将时间管理能力作为一项对企业管理者的基本要求涵括在内。
有关时间管理的研究已有相当历史。犹如人类社会从农业革命演进到工业革命,再到资讯革命,时间管理理论也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的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第二代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
这种做法有它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人发现,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崩得死死的,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以及享受意外之喜的机会。于是许多人放弃这种过于死板拘束的时间管理法,回复到前两代的做法,以维护生活的品质。
又有第四代的理论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做好规划、将你能够想到的所有的未尽事宜统统罗列出来,放入“收集箱”中。
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作为执行者,首要做紧急的事,凡是事,总是要做的,躲不掉的,次序按照A-B-C,听领导吩咐,多请示、多汇报,活在当下。需将时间的80%计划好,让工作饱满充实。
作为中层管理者,首要做重要的事,要把注意力放在20%的关键事情上,次序按照A-C-B-D,多吩咐、多督促、多检查。只将时间的50%计划好,其余的50%应当属于灵活时间,用来应对各种打扰和无法预期的事情。
作为战略型的管理者,应采用老子主张的工作法:解决问题从“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细小问题做起。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因此管理方法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解决例内问题应在事前建立管理机制,预防问题的产生,解决例外问题应在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予以消灭之。
将80%以上的精力用来做“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让自己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把工作做到极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活在未来。
日事日清,日清日高。大概意思就是说我们做事不能拖延,当天的工作一定要做当天完成,这样就能积少成多,工作效率会越来越高效,公司的利益可以最大化,同时个人的利益也可以最大化。
下一篇:如何放大你的能力?